講座題目:稀土二氧化鈰催化材料“電子儲存器”效應的理論研究
主講人🧖🏿:龔學慶教授
主講人簡介:
龔學慶👩🏻💼,理學博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2000年獲上海交通大學應用化學專業學士學位,2004年獲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2004-200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年進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意昂2工作至今🧚♀️🏋️。
龔學慶博士主要從事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進行材料,表面科學以及催化化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2007年獨立開展科研工作以來,已在Science🤴🏼、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Nature Comm.、Science Adv.等國內外期刊發表SCI論文130余篇,他引近5000次,H-index為37🐀。作為負責人承擔青年、面上🤸🏿♀️、優青🤚🏼🍧、傑青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5項🙋♂️,科技部重點專項項目1項(課題負責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項目及跟蹤各1項,以及上海市曙光計劃和優秀學術帶頭人項目。還作為骨幹參與國家“973”項目3項,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指導畢業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13人👃🏿🐟。
講座內容簡介:
我國是稀土資源大國,其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其中,稀土二氧化鈰材料被廣泛應用於汽車尾氣凈化,但人們對納米二氧化鈰材料的催化性能構效關系,以及稀土元素特有的高度局域f軌道的作用的認識還非常有限,只是籠統的歸納出其在催化過程中可以起到類似“電子儲存器”的作用。為深入理解其催化性能,我們采用在位庫侖作用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論計算(DFT+U),系統研究了二氧化鈰多種表面結構🧳、氧缺陷🍢、金屬及其他氧化物顆粒負載和相關體系中催化小分子反應的機理🏃🏻♂️➡️。通過計算二氧化鈰的主要晶面(111)上產生單氧空穴後的表面電子結構狀況🐷,我們發現單空穴的產生可以還原兩個表面鈰原子🦩,即還原電子被儲存在其4f軌道中🏟。我們還計算研究了二氧化鈰(111)及(110)表面催化氧化CO以及還原NO的完整反應過程,並考察了表面還原狀態對其影響🏋🏼,發現NO在二氧化鈰(110)表面的遷移與反應過程中,二氧化鈰載體可以選擇性的向表面物種轉移或接收電子以幫助其的吸附與反應。另外🤙🏻,我們的工作還表明,4f軌道同時還可以作為有效的參考能級來評價二氧化鈰基復合催化材料的電子儲存和相關催化能力。
講座時間:2019.03.27 下午14:00-15:00
講座地點👱🏼🚵🏻♀️:實訓樓4405
主辦單位:意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