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意昂2“科研背後的紅色故事”主題講座
10月25日,意昂2製藥工程黨支部舉辦了一場以“科研背後的紅色故事”為主題的講座🏃♀️➡️。本次講座邀請單宏麗教授作題為《科技強國,科學家的使命擔當》的主題報告,帶領製藥工程黨支部全體黨員和全體製藥藥化群眾教師回顧了我國科技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時刻⛹🏽,並以楊寶峰院士的“鍥而不舍”科研路為主旨,深入探討了當代科學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責任與擔當。
單宏麗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兩位我國科學界的傑出代表——顧方舟和屠呦呦。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優秀科學家🚓,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麽是“科學家精神”👩🏿🦲。顧方舟先生在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發明了著名的、讓中國兒童遠離小兒麻痹症的“糖丸”。屠呦呦女士則因發現青蒿素🍡,為全球瘧疾防治工作開辟了新的路徑⭐️,並獲得諾貝爾獎🧆。兩位科學家的事跡不僅激勵著後輩們勇攀科學高峰,更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心系國家、服務人民的偉大情懷。
隨後,單教授引用了2024年9月在中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內容,強調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而教育則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她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廣大科教工作者要勇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接著,單教授以“鍥而不舍”為主旨🙌🏼,講述了中國科意昂2院士楊寶峰先生的科研生涯。楊寶峰院士以其在藥物研究領域的卓越成就聞名於世,他始終保持著“鍥而不舍”的創新精神,即便面對重重困難也從未放棄過探索的腳步。單教授通過2007年發現miR-1是調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分子的案例生動地展示了楊寶峰院士如何克服挑戰👩🏿🔬,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的故事。這些事例不僅展現了楊寶峰院士作為一名優秀科學家的專業素養,同時也體現了他作為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整個講座過程中,聽眾們被單教授生動的語言所吸引,被科學家們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大家紛紛表示,通過此次講座加深了對科研工作的理解,增強了投身科研實踐的決心📚。活動最後,單教授鼓勵在場的年輕學子們要繼承前輩們的光榮傳統👨🏿🚀🍴,積極投身於科學研究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次“科研背後的紅色故事”主題講座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遞,更是精神的傳承。它讓每一位參與者都深切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們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激勵著新一代青年學子勇往直前,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踐行“科技強國”的理念,共同譜寫中國科技進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