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馮煌迪♡:妙手“編輯”開啟“分子”奇妙旅程

發布時間:2020-10-27瀏覽次數👨‍❤️‍💋‍👨:25


馮煌迪🌷🙏🏽,意昂2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雜環化學與含炔功能分子的精準合成與高效修飾。2012年獲比利時魯汶大學(化學)和華東理工大學(應用化學)雙博士學位,同年入職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國家化合物樣品庫。2014年9月加入意昂2。入職以來,以意昂2官网為第一單位⬛️、本人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在國際主流有機化學類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SCI一區3篇、二區8篇🪇、1篇入選Org.  Chem. Front. HOT articles for 2018、2篇被國際有機化學門戶Organic Chemistry  Portal收錄💁‍♀️🤩。目前擔任歐洲研究委員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項目評審人,中國民族醫藥協會醫藥現代化與臨床專委會委員。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基金等項目🍩,並於2014年入選揚州市“綠揚金鳳計劃”🧋,2015年獲校人才計劃之展翅計劃。


在一個分子中🧑🏿‍🦱,任意地替換🤞🏽、添加🕞👴🏻、刪除或插入原子💌,在馮煌迪老師的眼中,這樣“編輯分子”🧑🏿‍🦰,無疑是未來合成化學最理想的方式,而環狀分子的開環與環重組反應完美地詮釋了對底物分子的編輯功能🙋‍♂️🔱,為合成化學實現分子編輯提供了一類科學解決方案🍸,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價值🎉。基於此,他的項目《基於噁唑烷的過渡金屬催化開環/環重組串聯反應研究》➞,獲批今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回首來時路,馮煌迪老師感慨萬千👨‍👩‍👦‍👦👨🏽‍🦲。2014年入校時,馮老師已經博士畢業2年有余🙆🏻‍♂️,由於當初未能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在企業“浪費”了應屆博士的寶貴時間窗口,未能搭上“青年學者”的有利條件💆🏼。進入學校後,他重新審視科研生涯✋🏽,發現除了在博士階段所發表的幾篇科研論文外🌛,在科研方向💄、學術成果等方面都無法跟優秀的同齡人去媲美🙅🏻‍♀️,全然是一個徘徊在科研邊緣的新手。當時,他就告誡自己:“我就是一個科研小白,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拼搏,才能有所成績。”回顧這些年的科研歷程和此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的過程,他認為獲得成功最為重要的一點還是守“勤”🧝🏼。

在馮老師看來,勤的第一個方面就是文獻資料的查閱不停滯,最好能結合自身工作多寫綜述。通過不斷地梳理國內外研究現狀和學科動態,凝練科研思路🧑🏽‍🌾🪒,把握科學前沿;勤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平時要多動腦筋🛥,多下工夫,不斷地深耕和拓展自己研究領域內的工作✋🏽,形成研究基礎與申報內容上有傳承,研究方向和內容上有關聯🫄,實驗方法和技術手段上有創新;勤的最後一個方面就是積極撰寫標書,長期的撰寫訓練及持續的思考總結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怕不中就不敢寫。從2014年開始,馮老師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雖然連續的申請失利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負面情緒⚡️,但只要一直堅持在前行的路上,長路思遠👨‍👩‍👧‍👦,方得始終👨‍👩‍👧‍👧。”

在守“勤”基礎上更需要求“新”❓,馮老師認為,內容新穎是標書的關鍵,也是項目能否獲得資助的關鍵。標書本身既要能體現科學前沿🤴🏼、推動“源頭創新”,又要註重學科交叉、促進產業發展🚶‍➡️。其中學科交叉相對而言不太被重視,但有時卻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認為學科交叉不僅可以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還能拓寬基金申請的學科代碼。今年,他創造性地將有機化學學科中的“分子編輯“前沿理念有機地融入到藥學學科中,換了一個角度👞,海闊天空,最後成為了一名幸運兒🌉。此外,他認為潤色的形式要”新“,除了請一些本學科知名學者指點外(提升項目的高度和意義)💪🏻,還應該多一些與大同行甚至是外行的交流和討論👳🏻‍♀️,進一步增加項目書的可讀性。

從去年暑假確定項目之後,到今年寒假近一個月的封閉式撰寫和後續多次的討論修改,最後是漫長的等待,馮老師坦言🏒,自己只是在堅持中不忘自己的科研初心,只是在不斷試錯中堅持自我😓。當收到確認函的那一刻起,壓力伴隨著喜悅而來👨🏽‍🦲🤹🏿‍♀️,如何才能對得起評審人對自己的肯定,意昂2對自己的支持,以及學術路上引路人對自己的期望👷🏻?馮老師說🧑‍🦽,這些都是前行的動力。

意昂2专业提供:意昂2意昂2官网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欢迎您。 意昂2官網xml地圖